2021年1月由苷亮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谢仁康、总裁黄帅撰写的文章《珍稀药食同源植物—木姜叶柯生物学特性及应用价值_谢仁康》投稿于《特种经济的植物期刊》已经收录和发表。
珍稀药食同源植物—木姜叶柯生物学特性及应用价值
1. 广西苷亮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广西 南宁 530000;
2.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医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415
摘要:木姜叶柯是一种珍稀的植物树种资源,本文主要介绍了木姜叶柯树种的分布,生物学特性,叶芽所含的主要成分,食用、药用价值。以期为木姜叶柯植物的深入研究和产品化、产业化开发提供帮助。
木姜叶柯,植物拉丁学名 Lithocarpus litseifolius (Hance) Chun,在植物分类学上列为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毛榉目,壳斗科,石柯属。木姜叶柯别称甜茶、胖稠、甜叶子树、甘茶、多穗石柯、大叶稠子等。木姜叶柯作为茶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民间常以木姜叶柯嫩叶直接煎煮制成茶汤,长期饮用具有保健养生之功效。该植物于 2017 年 5 月被列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物委员会发布的新资源目录》。
1 分布
木姜叶柯是热带和亚热带山地常绿树种,野生资源主要零散分布在秦岭以南海拔 200~2400 m 的山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尤以江西、广西、湖南、安徽等地资源丰富。在印度、泰国等国家也发现有木姜叶柯生长 [1, 2]。
2 生物学特性
木姜叶柯系壳斗科石柯属常绿乔木,自然生长最高可达 23 m,胸径 10.0~32.1 cm。木姜叶柯多见于次生林中,是山地常绿阔叶林的常见树种。木姜叶柯喜光,耐旱,黄壤、红壤、石灰岩发育土壤均能适应生长。它常与苦槠、青冈和樟科植物混生,组成常绿阔叶林。木姜叶柯的幼枝纤细,呈淡褐色,有短绒毛,后变无毛,长成老枝后变褐黑色。其叶为单叶互生,叶片纸质至近革质,为椭圆形、倒卵状椭圆形或卵形,全缘,顶部急尖或突然渐尖,基部楔形,无毛,长8~18 cm,宽 5~8 cm,下面稍带灰白色,中脉及支脉凸起,侧脉每边 7~10条至叶缘附近隐没,支脉纤细、疏离、稍明显,中脉及侧脉干后为红褐色或棕黄色,叶柄长 1.5~2.5 cm,常呈暗褐色,有时被灰白色粉霜。其花为单性花,花期为 4 月至 6 月上旬;雄花序一般单生或多个排成圆锥状;雌花序一般顶生,每 3~5 朵形成一簇,单朵结实;一般果序长度为 8~10 cm,果实无柄或有短柄,具浅盘壳斗将果实包裹住,果实呈卵形、扁球形或球形,直径为 1.2~1.8 cm,翌年 9 月至 11月果实成熟 [1, 2]。
3 有效成分
木姜叶柯含有黄酮类、三萜类、糖类、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和药用成分 [3]。目前已知从木姜叶柯叶片部分离鉴定出多达20 多种黄
酮类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根皮苷(Phlorizin),三叶苷(Trilobation)[4-7]。张亚洲等 [8] 对不同产地的 15批木姜叶柯样品中的根皮苷与三叶苷进行含量检测,发现在老叶与枝条中,根皮苷含量高达 9.04%,在茶叶制品与鲜叶中,三叶苷含量高达 24.35%。木姜叶柯中三萜类成分主要为环菠萝蜜烷、齐墩果烷、达码烷、墩果酸甲酯、白桦酸甲酯、羽扇豆醇、β- 香树脂醇、白桦脂酸、蒲公英赛醇、无羁萜、粘霉烯醇等 [9, 10]。同时木姜叶柯中还含有谷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脯氨酸、赖氨酸等 16 种氨基酸,总含量高达6%[11]。
4 木姜叶柯应用价值
4.1 食用价值
4.1.1 甜茶茶饮 木姜叶柯嫩叶在民间已有上千年的食用习惯和历史,长江以南地区居民多以采集野生木姜叶柯嫩叶做茶叶饮用,其味甘甜清爽、回甘持久,具独特风味。当地居民在饮用过程中发现长期饮用有利于强身健体 [12]。因此将木姜叶柯加工成不同规格、形式的茶制品,具有成为新一代茶饮的潜质。
4.1.2 天然甜味剂 木姜叶柯嫩叶具有甜味,是一种具有无毒性、高甜度、低热能特性的天然甜味剂,其甜味成分主要为根皮苷、三叶苷及 3-羟基根皮苷(3-Hydroxy Phlorizin)[13],其中三叶
苷含量最高,在三种甜味成分中含量约占 95%,其甜度约为蔗糖的 300 倍 [14]。以木姜叶柯嫩叶为原料提取甜味剂,可作为食品添加剂,添加到面包、花卷、蛋糕、点心以及预包装食品中,既丰富口感,又不会增加能量负担。其作为一种新兴代糖甜味剂,在肥胖人群及糖尿病人群食品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4.1.3 天然棕色素 木姜叶柯叶片富含棕色素,廖代富等 [15] 研究发现,以稀碱溶液加热浸取,超滤除杂,再经稀酸沉淀,最后经精制可得到天然棕色素。廖晓峰等 [16] 对由木姜叶柯提取的天然棕色素的性质进行分析表明,木姜叶柯色素热稳定、着色能力强、口感好、无异味、溶解性大,有较大的 pH 值适用范围,无毒副作用,是优良的天然色素。因此木姜叶柯色素可作为天然棕色素,应用于糖果、饮料、糕点等食品的制作工艺中。
4.2 药用价值 木姜叶柯是一味具有多种功效的中药材。其最早记载于《本草纲目》中,气味甘、平,无毒特性,具有疗痔、止血及血痢、止渴、活血、利小便等功效。《中华中药志》中记载木姜叶柯具有润肺止咳、滋养肝肾、和胃降逆、解困醒酒等作用。《全国中草药汇编》与《中华本草》中亦记载,木姜叶柯叶、根、茎、果实都可入药,其叶味甘、微苦、性平,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润肺镇咳、祛风化痰、降血压等功效,其根可用于补肝补肾、祛除风湿,其茎可用于祛风湿、活血止痛,其果具有和胃降逆等功效 [17, 18]。
4.3 现代药理价值
4.3.1 降血糖作用 雷鸣 [19],韦宝伟等 [20-21] 通过提取木姜叶柯总黄酮,并对遗传性高血糖小鼠、四氧嘧啶诱发高血糖小鼠模型、链脲菌素诱发大鼠高血糖模型三种糖尿病模型进行实验,结果显示,服用木姜叶柯总黄酮后,高血糖模型大鼠与小鼠空腹血糖降低,表明木姜叶柯总黄酮能改善高血糖大小鼠的血糖水平和糖耐量。董华强等 [22] 研究发现木姜叶柯中的主要成分根皮苷具有增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降低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血糖(BG)、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丙二醛(MDA)水平的作用,表明了根皮苷对糖尿病防治有积极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木姜叶柯中根皮苷与三叶苷等成分对 α- 葡萄糖苷酶有明显抑制作用,显示为非竞争性抑制,表明木姜叶柯根皮苷与三叶苷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的抗糖尿病天然活性物质 [23]。
4.3.2 抑菌作用 以二倍稀释法对大肠埃希氏菌、普通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藤黄八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菌种进行抑菌实验,李华胜等 [24] 发现木姜叶柯茶叶对其中的 6 种供试菌种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表明木姜叶柯中黄酮类化合物成分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
4.3.3 抗氧化作用 将木姜叶柯叶片总黄酮提取物给药 CCl4 肝损伤小鼠,可明显提高 CCl4 肝损伤小鼠中肝、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并且降低丙二醛的含量 [25]。黄帅等 [26] 研究发现木姜叶柯老叶中根皮苷具有清除 DPPH 自由基活性以及铁离子还原力的作用,表明木姜叶柯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
4.3.4 抗过敏作用 透明质酸酶是一种能分解粘多糖的溶酶体之一,其活性抑制与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抑制活性有很好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透明质酸酶与炎症、过敏具有强相关性,透明质酸酶体外抑制实验是测定抗过敏活性的常见方法之一。采用透明质酸酶体外抑制实验,李晚谊等 [27, 28]发现木姜叶柯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透明质酸酶的抑制率达到68.5%,并从中分离得到具有抑制透明质酸酶活性的2个化合物:二氢查尔酮 -2′-β-D- 吡喃葡萄糖苷(dihydrocharcone-2′-β-D-glucopyranoside)和二氢查尔酮 -4′-β-D- 吡喃葡萄糖苷(dihydrocharcone-4′-β-D-glucopyranoside),表明木姜叶柯具有较强的抗过敏活性。
5 发展前景
木姜叶柯作为药食同源资源,在促进癌症患者术后康复方面有优良效果,未来将会在大健康产业中得到充分应用。目前木姜叶柯已实现由零星野生生长转为人工规模化种植,叶片资源可加工成多种产品,市场需求空间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简介: 谢仁康(1957-),男,推广研究员,研究方向:特色经济植物种植与推广。
通讯作者: 黄帅(1984-),男,工程师,研究方向:药食两用资源开发。
排版编辑: 罗蒙裕。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 . 第六十三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
[2]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
[3] 李胜华,伍贤进,曾军英,等.多穗柯中黄酮类成分研究 [J].中草药,2010(12):1967-1969.
[4] 李胜华,伍贤进,杨青丹,等.多穗柯化学成分研究 [J].中药材, 2010,33(04):549-551.
[5] 肖坤福,廖晓峰 . 多穗柯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及鉴定 [J]林产化工业,2006,26(03):85.
[6] 王坤,黄晓露,李宝财,等 .30 个多穗柯种源主要经济性状及活性成分分析与评价 [J]. 西南农业学报,2019,32(05):1051-1056.
[7] 何春年,彭勇,肖伟,等 .多穗柯甜茶的研究进展 [J].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05):1253-1255.
[8] 张亚洲,王涛,朱晶晶,等 . 木姜叶柯中根皮苷与三叶苷含量测定研究 [J].中国药业,2018(18):5-8.
[9] Arthur H R, Ko P D S, Cheung H T. Triterpenes of Lithocarpus-species[J]. phytochemistry, 1974, 13(11): 2551-2557.
[10]
Hui W H, Li M M. Further triterpenoids from stems of Lithocarpus-polystachyus[J]. Phytochemistry, 1977, 16(01): 111-112.
[11]廖晓峰,于荣,肖坤福 . 天然野生植物多穗柯甜茶的化学成分分析 [J]. 林产化工通讯,2003,37(06):32-32.
[12] 江苏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上册)[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13] 杨大坚,钟炽昌.甜茶化学成分研究 I.甜味成分 [J].中草药, 1991,22(03):99-101.
[14] 周文华 . 天然甜素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J]. 食品科学,1988 (06):3-6.
[15] 廖代富,周双姣 . 从多穗柯叶提取食用棕色素 [J]. 生命世界,1989(05):22.
[16] 廖晓峰 . 从多穗柯叶中提取多穗柯棕色素的研究 [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02):157-162.
[17]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 .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1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第五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9] 雷鸣,徐应淑,徐凡,等 .多穗石柯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33(06):176-180.
[20] 韦宝伟,李茂,李伟芳.多穗柯总黄酮的降糖作用 [J]. 内科, 2008,3(04):510-512.
[21] 韦宝伟,刘布鸣,曾宪彪,等 . 木姜叶柯总黄酮对大小鼠血糖和糖耐量的影响 [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2,27(01):19-22.
[22]董华强,宁正祥,于立静,等.多穗柯黄酮根皮苷对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血脂效果 [J]. 食品科学,2006,27(12):714-718.
[23] 张毅,宁正祥,董华强 .多穗柯三叶苷的抑制糖尿病关键酶活性和抗氧化性 [J]. 食品科学,2011,32(05):32-35.
[24] 李胜华,伍贤进,向晓军 .多穗柯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抑菌效果研究 [J]. 食品科技,2010(03):211-214.
[25] 李胜华,伍贤进,曾军英 . 多穗柯中总黄酮的体内和体外抗氧化研究 [J].中国药学杂志,2014,49(09):731-735.
[26] 黄帅. 木姜叶柯根皮苷提取纯化及抗氧化与抑菌活性研究 [A]. 广东省食品学会 . 现代食品工程与营养健康学术研讨会暨 2020 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 [C].2020:18-23.
[27] 李晚谊,佴注,苏学素,等 . 云南茶叶和甜茶的抗过敏活性 [J]. 药学实践杂志,药学实践杂志,2000,18(05):292-294.
[28] 李晚谊,李瑞英,等 . 云南甜茶抗过敏有效成分初步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3(06):461-463.